摘要:本文为世界新奇事独家稿件,部分素材来自《仙游今报》公众号、世界郑氏宗亲会公众号、明门旺族公众号、莆田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,欢迎读者转发。本 文 约 4889字阅 读 需 要在历莆田史文化长河中,郑氏写下光辉的一页,他们历...
本文为世界新奇事独家稿件,部分素材来自《仙游今报》公众号、世界郑氏宗亲会公众号、明门旺族公众号、莆田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,欢迎读者转发。
本 文 约 4889字
阅 读 需 要
在历莆田史文化长河中,郑氏写下光辉的一页,他们历代教育人才、清官廉臣辈出。他们的高风亮节和教育情怀不仅在当时广为传颂,对后世也产生重要影响,时至今日依然熠熠生辉。他们清正廉明的事迹代代相传,令后世族人铭记和推崇。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莆阳郑氏,细细品味那些历史的味道。
郑氏图腾和起源
郑姓图腾
>>>>
形象
由“酉”和“太阳运行的阶梯”组成。
>>>>
产生
郑姓图腾,姓是炎帝祝融支以封地为命名的族称,本为“酉”姓。郑由“酉”和“太阳运行的阶梯”组成。“酉”是仰韶时代的尖底瓶插在地上作为“酉时”,即傍晚时候的观测仪器,很可能就是后代滴漏的原始形态。“酉”后来演化为“尊”,所以“尊”又成为氏族族长的标志,在陶器时代相当于鼎,代表政权和权力。酉人居地为郑。
郑氏南湖三先生
郑姓的起源要追溯到公元前806年,周宣王姬静把异母兄弟姬友分封到今陕西省华县西北一带,国号为郑,这就是历史上最早的郑国。姬友也就是中华郑氏的姓始祖。公元前375年,郑国被韩国吞灭,遗族从此散居,他们的子孙以国为姓,从此有了郑姓。由于郑姓发源于河南中部,聚族于荥阳,所以荥阳就成为郑氏的郡望和堂号。
西晋末年“永嘉之乱”,河南郑氏大批南迁,其中公元307年清远望族郑昭率师入闽,任福安、泉州、晋安太守,郑氏族人都尊称郑昭为入闽始祖。郑昭游历莆田时,爱南湖山水之胜,于是迁葬其祖于此,这便是南湖郑氏的由来。目前,在莆的郑氏族人分为西峰郑露、浔阳郑庄、巩桥郑淑三个世系,分布在莆田260个自然村。莆田郑氏族人迁徙到全国各地自成派系,尤其在广东和浙江,已成当地望族。移居台湾的郑氏,如今已成为台湾第12大姓。
南湖三先生 开莆田教育先河
与莆田其他大姓不同的是,郑氏并没有分支,莆田绝大多数郑氏族人,包括史籍记载、族谱确认都尊郑露三兄弟为入莆始祖,现在后裔均称自己是南湖郑氏。只要看到有‘南湖’两字,就可判定这户人家肯定姓郑。
莆田郑氏源自郑昭后裔,郑露、郑庄、郑淑三兄弟是郑昭的第17世孙,在南湖山创建闽地第一所学堂“湖山书院”,开课讲学以训子弟,开莆田教育先河,于是莆田文风渐盛,书院林立。历唐而宋,终于换来了“十室九书堂,龙门半天下”的人文荟萃局面。由于三先生开莆田文献名邦、海滨邹鲁先河,世人尊他们为“南湖三先生”。为彰显南湖三先生开莆倡学伟业,唐贞元三年(787年),唐皇帝赐金敕建“开莆来学”木坊。
“太府家声大”,说的就是郑露,后面肯定要跟着‘南湖世泽长’。”郑露官太府卿,为此其别号为太府。此外,还有“夹漈家声大,南湖世泽长”、“别驾家声大,南湖世泽长”。
楹联述堂叔侄 世人常混淆
“济贫请米四万石,文史再添二百章”,莆田郑氏家族有这么一副楹联,说的是一对堂叔侄的故事。而这对堂叔侄郑樵和郑侨,也常被人所混淆误认。两人同是宋朝人,其中郑樵是史学家,郑侨则是位状元。
郑氏宗祠外的碑石
郑氏家训
南湖始祖,荥阳发源。 福泽后代,华夏扬光。 德者本也,处世右铭。 端己正人,朴实顺亲。 明理诚信,敦宗睦邻。 纲常礼义,孝悌如卿。 仁廉厚道,财上分明。 笃志倡学,勤奋自强。 惟耕惟读,广育栋梁。 风纪垂范,事业辉煌。 慎终追远,造福梓桑。 仁风善举,振我家声。 忠心爱国,地久天长。
名人珍闻
在莆田郑氏的历史上,出现了许许多多优秀的人才,我们一起走进历史里,去追逐他们的踪迹。
■南湖三兄弟之郑露、郑庄、郑淑
郑露(748年—818年)字恩叟,初名褒,又名灌三,莆田人,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(740年)三月十五日。唐肃宗乾元三年(760年)举明经进士,德宗贞元元年(785年)八月初一偕同同祖弟郑庄、郑淑至莆田,在南湖山祖坟侧创建了闽地第一所学堂“湖山书院,开创了莆田文化教育之先河,换来“十室九书堂,龙门半天下”的人文荟萃局面。由于三先生开莆田文献名邦、海滨邹鲁之先河,世人尊他们为“南湖三先生”。
人物生平
唐肃宗乾元三年(760年),举明经进士,时年二十一。
德宗建中元年(780年),官居太府卿。
建中四年癸亥(783年),朱泚僭号,上章乞归,不许。
德宗贞元元年(785年),赴常州受封太傅。同年四月二十六日到家至八月初一日,郑露偕同同祖弟郑庄、郑淑由侯官入永泰,由永泰至莆田。在南山祖坟侧,重构书堂,曰“湖山书院”,吟诵诗书,研修儒业,授课讲学,郡人化之,时人称“南湖三先生”,为河南荥阳郑氏入莆始祖,称南湖郑氏。
贞元十三年(797年)五月初一日,加封太傅丞相,英国公。
宪宗元和十二年(817年)被封为侯,升为中书舍人、学瑜、为吏部左侍郎,是年九月初十到兴化军会二弟一起受封。
宪宗元和十三年(818年)卒,享年七十九岁,夫人蔡氏卒于宪宗元和十五年(820年)合葬莆田荔城区壶山宝胜院麓牛眠埔,有包砌双龟碑一通,上镌“唐太府卿郑露公墓”,其墓是荔城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郑淑生于唐玄宗天宝五年,丙戊戌正月十一日,官常州别架,淑公由南湖迁仙游之巩桥,今郑宅,遂为巩桥祖。
郑庄生于唐玄宗三年甲申九月初九,官左镇军,定武中郎将。由南湖迁兴化县之浔阳,遂为浔阳祖。
■文学家史学家郑樵
郑樵16岁时,父亲死在苏州。把父亲葬在越王台后,郑樵在台下搭了个茅屋,边守墓边读书,谢绝人事。郑樵的学识在当时首屈一指,他写的《通志》,与唐杜佑《通典》、马端临《通考》合称“三通”,为古代知识分子必读之书。后来,他又在夹漈山中筑了三间草堂,这就是闻名遐迩的“夹漈[jì]草堂”。时至今日,涵江新县的“夹漈草堂”已成为旅游胜地。、
郑樵像
■“经济名臣”郑侨
郑侨是南宋兴化县福兴里浔阳(今菜溪乡莱溪村)人,字惠叔,号回溪。乾道五年(1169年),他在京城临安考中进士,殿试时,宋孝宗钦点他为状元。他一生为官忠直,刚正不阿,孝宗、光宗、宁宗三位皇帝都十分器重他。他耿直敢谏,体恤民情,多次奏请朝庭赈灾减赋;他为官廉洁,理财有方,为宋代经济名臣。
郑侨被宋孝宗任命为镇南军节度推官。到任后,镇南军正在闹饥荒,常有饿死人情况发生。郑侨积极救荒,到实地视察,提出十多项救灾措施,灾荒很快度过去。宋孝宗得知后,对郑侨的救灾措施十分满意,下令作为法令向全国推广。后迁任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, 郑侨对盐赋进行了整顿,只一年时间便扭亏为盈,积累了三百九十万缗。
郑侨历任淮浙常平官,礼部郎中兼太子侍讲,显谟阁学士、建宁知府,福州知府,吏部尚书,参知政事(副宰相),枢密院事,以观文殿大学士衔退休。他去世后,朝廷赠太师,郇国公,谥忠惠。
■“三朝元老”郑纪
郑纪,字廷纲,号东园,文贤里上郑(今度尾镇埔尾村)人。明朝天顺四年(1460年)进土,历任翰林庶吉土、国子祭酒、浙江按察副使、户部侍郎、户部尚书等职,一生历经英宗、宪宗、孝宗三朝,人称“三朝元老”。郑纪为官清正,冒死上《太平十策》奏章,希望皇帝“远奸邪,任忠良,恤民命,兴礼教”,宪宗优旨采纳。
明宪宗景泰间(1450—1456),朝政腐败,时郑纪年仅三十二,上疏乞请致仕,归隐故里达20余年。他在家乡修身养志,规正家范,引导乡俗,植树造桥,热心为民兴利去害,办了不少好事,百姓至今传颂。孝宗朝郑纪复出,并有许多兴利除弊的举措,一些正确的主张得到皇帝的采纳,在一定程度上端正了世风。
在仙游民间,郑纪因为官清廉公正,体恤民情,深得民心,口碑极佳,成为明朝一代名臣。
■“廉官第一”郑照
郑照,字孔昭,号菊庄,西乡翁都(今大济镇文殊村)人。郑照从小精勤好学,操守耿介,后入朝廷国子监念书,学业特优。明朝英宗正统元年(1436年)派任江西安远县令,连续三任(每任三年)成绩卓著。后又任江西德安县令,又是三任,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。后来,德安县建祠纪念他。英宗皇帝听他的政绩汇报后,大为满意,当殿赐给他“廉官”的荣誉称号,还把西蕃进贡的十只白鹤也赐给他,旨在誉他有高尚的琴鹤情操。
郑照任县官时,他经常深入民间,了解民众疾苦,与老百姓拉家常,谈勤俭持家,谈生产情况。群众有什么要求或建议,可以直接到县衙里找他反映。他说:“我是地方父母官,老百姓就是我的儿女,儿女要见爹娘何必差役传达。”他每有项目实施时,必和乡亲父老商量,今话走群众路线。按惯例,县里的吏胥每月都要奉送额定的礼金给县官,这在当时是县官的合法收入,也算县官的特别办公费,但郑照把这一笔收入全部缴公。德安邻县有几股匪盗,相约不去扰乱郑管辖的社会治安,就是因为被他的廉政所感动。
郑照居官近二十年,家贫如洗,其夫人还在家抽柠麻纱织布以维家计,因无力抚养五子,竟把4个儿子送人。英宗听了非常感动,在过去赐给郑照“廉官”荣誉封号下再添“第一”,合为“廉官第一”,并钦赐“贤令尹”石坊,立在县城为志。
■“办案神明”郑远
郑远,字怀伯,万善里(今大济镇洋坑村)人。清雍正五年(公元1727年)中进士。郑远为官数十年,清贫简朴,“卧不重席褥,食不兼味”;为政清廉,“悃幅无华,苞苴不入”,不徇私情,人谓有先正遗风。
郑远初任直隶隆平县知县,时逢水灾,灾民流离失所,郑远深入灾区,组织民众搞好灾后生产,当年获得好收成。不久,郑远即被朝廷升任为寿州牧,继又改任浙江金华教授。
郑远从政期间重视文教和社会公益事业,捐献俸银,修复书院、桥梁、祠墓等,“民威之若师保,亲之若父母”。不久升任宁绍道台,兼代理宁波关税,政绩显著,又升任浙江按察使。当时积案数百起,郑远认真调查,分析案情,果断决策,宽严有别,处理许多悬而未决的积案,使冤案多得平反,赢得了“办案神明”美誉。
莆田蒲坂郑氏宗祠
莆田郑氏分布
据调查,莆田市境内南湖郑氏聚居的乡村镇居民有:莆田180个村、仙游89个村、具体分布:
一、 城厢区:
凤凰山街道办事处:南门、龙德井、筱塘、月塘、新塘、(南寺)
龙侨街道办事处:北磨、龙桥(6、8、10组)、泗华(下郑)
华亭镇:霞皋、前柳、涧口、南湖、后角、山牌、华亭街、郑庄、顶宅
常太镇:常太(后坑、梧坑、利洋)、候山、党城、山坑、下莒、埔头、长基、坑洋
灵川镇:东汾、桂山、赤岭、硎头
东海镇:东蔡
二、 荔城区:
拱辰办事处:拱辰、七步、莘郊、濠埔、畅林
镇海办事处:文献、凤山、英龙、长寿
西天尾镇:后卓、汀渚、渭阳
新度镇:蒲坂、善乡、下坂、东郊、郑坂、沟尾(龙头)、大坂、新度
北高镇:刘山、美兰、榜头、牛岭
黄石镇:东埭、屏山、斗南、沙坂、瑶台、横塘(下朱)、七境、江东、下埭、澄云、后洙、黄石、(四脚亭)、桥兜、定庄、田厝、
水南、和平、东山、西利、清中、清后、东洋、井后、沙堤、惠下
三、 秀屿区:
笏石镇:田头、秀山、前郑、下郑、东郑、涞塘、濑宅
埭头镇:汀岐、田边、后郑、后城、(东镇)、湖东
东峤镇:无
东庄镇:塘边、栖梧、石码、马厂
平海镇:西柯(大度尾)、溪边(下厝)、郑山(山后)
南日岛:东岱、西高、岩下
湄州镇:东蔡
忠门镇:忠门、(西埭)、后坑(下卓)、柳厝(北头)、秀田
东埔镇:东坑、前范、度口、田东
山亭镇:莆禧、东埔头
月塘乡:岐石、古山、月埔、坑头、东坑、后庄、西园、东潘(何厝、顶郑)、洋埭(后潘)
四、 涵江区:
涵东办事处:顶埔、后度
涵西办事处:延年、保尾
三江口镇:芳山、新兴、东盛、铁灶
白塘镇:南埕、新港(后郑)
国欢镇:三股、新坡
梧塘镇:顶厝尾、西郑、东福、松东、松西、西庄、霞楼、沁后、漏头、溪游、枫林、
江口镇:东楼、上后、下郑
萩芦镇:漳洋、坛井、洪南、双亭、崇圣、崇联、友谊、南下
白沙镇:洋顶、隔平头、頭乾、连厝隔里房、半岑池尾、宫下井兜、圣坪
庄边镇:黄龙、洋尾里洋、土坪、萍湖、尚书桥潘刘厦房、赤溪房、岫山房、梨坑房、坑圳头房、尾斜、百俊宝坑
新县镇:白云、文笔
大洋镇:渡口、大洋、(三友)、大垅头、可山(保坑)、洋山、(三联)、院埔、瑶山
五、 仙游县:
榜头镇:上乾、下明、旧宫、东桥、朱阳、新郑、柑槔、科井、光埔、西徒、度顶、仙水半
园庄镇:宫兜、枫林、乾兜、岑顶、东面、后埔、后荩、东石、六户、义路、后埔城
枫亭镇:斗门、霞街、荷珠、上岭、九社、下社、宫亭
郊尾镇:后在、后宋、呈边、枫林、古店、
盖尾镇:义店、杉尾、聚仙、后史坑、仙华、后山、仙坛、盖尾
凤山乡:凤顶
赖店镇:圣泉、山尾、乾山、漳林、玉墩、溪埔、上湖、赖店、白塔埔
大济镇:乌石、翁都、洋坑、溪车、文珠、金井漳林、东宅旧厝、三会郑厝、上湖、阮里、坑北
度尾镇:上郑、苦竹、潭边、云水
龙华镇:红星、森林、寺后
泉州镇:罗溪
鲤城镇:洪桥、南桥、城内
石苍乡:宛垅、五湖
社硎乡:湖洋
书峰乡:兰石、郑田
游洋镇:天马、登盈垅
钟山镇:罗埔、大妹
西宛乡:东山、广桥
城东镇:东门、刘山、石鼓池
目前,莆田市南湖郑氏总人口约有30万人左右,其中人口聚居500人以上的乡村或社区有:城厢区华亭镇的霞臬、前柳(前柳村晚唐前隶属于清源县(今仙游县)唐末以后属莆田县文赋里管治,现隶属于城厢区华亭镇,下辖11个村民小组)、南湖;荔城区新度镇蒲坂、善乡、东郊;黄石镇东埭、斗南、后诛、清中、清后田厝、东洋;西天尾镇后卓、汀渚、渭阳;北高镇刘山、美兰;涵江区三江口镇新兴、东盛、铁灶;国欢镇新坡、梧塘镇松东、东福、溪游;萩芦镇双亭、坛井、友谊、漳洋;白沙镇洋顶、隔坪头;庄边镇萍湖、黄龙、岫山、坑圳头、洋尾里洋、尾斜;新县镇白云、大洋乡三友后崙、大垅头、瑞云洋边;秀屿区笏石田头、西郑、忠门镇西埭、秀田、后坑下卓;东埔镇东坑、前范、田东;山亭乡莆禧;月塘乡岐石、月埔、何厝、西园;埭头镇后郑、田边、石城、湖东;平海镇西柯;湄州镇东蔡;南日镇东岱;仙游县榜头上乾、下明、旧宫、东桥、新郑、科井、度顶、宫兜、枫林;园庄镇岑顶、东面、后荩、东石、六户、义路、后埔城;枫亭镇霞街、荷珠、宫亭、上岭;郊尾镇后在、后宋、呈边、古店;盖尾镇义店、杉尾、仙华;凤山乡凤顶;赖店镇圣泉、山尾、乾山漳村、玉墩、溪埔;大济镇乌石、翁都、洋坑、坑北、溪车、文珠、金井樟村、东宅旧厝、上湖;度尾镇上郑、谭边、云水;龙华镇红星、森林、寺后、乡宛垅;社硎乡湖洋;书峰乡兰石;游洋镇天马;登盈垅;西宛乡广桥、城东镇石鼓池等。
由于历史的原因,南湖郑氏除少数一些居民点衍派较为明确外,相当部分原来聚居的祖地历经千百年迁徙变动,至今形成各支派混居的状况。又因族谱散佚,导致昭穆失序,大多族裔难以分清所属衍派。以上列举仅为莆田市境内南湖氏分布的居民点,具体衍派隶属如有保存谱碟依据的可查考各支系的古谱,世系不明的有待今后进一步深入考证,新编族谱。
世界郑氏文博院
写在最后
南湖的水,夹漈的山,还要那随处可见的郑氏门匾,无不传递出郑氏族人对教育和文化做出的贡献。如今,依然有很多很多的郑氏族人,秉承着先祖的教导,奋战在教育与文化的一线,为城市,为国家添砖加国家添砖加瓦加油,郑氏儿女们!
今 日 互 动
说一说,您对郑氏文化的理解是什么?
您希望在下面几期中报导哪一个宗族的文化呢?
欢迎留言告诉我们。